北京初秋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国家体育总局的会议室里,蒋叶非刚刚结束一场青年裁判培训课程,面对围拢过来的年轻面孔,他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八年前那个改变他职业生涯的夜晚。
“2016年4月,雅加达。”
蒋叶非的语速平缓,眼神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闷热的东南亚夜晚,当时年仅28岁的他,作为中国派出的三名裁判之一,执裁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这是他的国际赛事“首秀”,也是他等待了五年的机会。
“从起跑线到终点线,不过短短110米,但那段路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责任。”
时间倒回2011年,刚从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毕业的蒋叶非,怀揣着对田径事业的热爱,通过严格考核成为了一名专业田径裁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快显现。
“最初两年,我只能在省级青少年比赛中担任边裁。”蒋叶非坦言,“最失落的一次,是2013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前,我准备了整整三个月,最终名单公布时却依然没有我的名字。”
那天晚上,他在训练场独自跑到精疲力尽,就在几乎要放弃时,他的导师、国际级裁判陈建平找到了他。
“陈指导说,执裁比赛就像跨栏,遇到障碍不是要停下,而是要更好地起跳。”这句话让蒋叶非重新振作,他开始每天花四小时研究比赛录像,学习英语裁判术语,甚至自费参加各类培训。
转折出现在2015年,在全国田径大奖赛上,蒋叶非敏锐地发现一名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数据异常,他顶住压力,坚持要求技术团队重新检测设备,最终证实是传感器故障,这一专业表现让他进入了国际赛事裁判的选拔视野。
2016年4月15日,雅加达朋加诺体育场,容纳八万人的体育场座无虚席,男子110米栏决赛即将开始。
“站在起跑线前,我的手心全是汗。”蒋叶非回忆道,“八名选手来自六个国家,现场广播用三种语言播报,那种压力是国内比赛无法比拟的。”
更严峻的考验在发令枪响后到来,第三道的日本选手在跨越第一个栏时出现失误,紧接着第五道的印度选手也受到影响,冲过终点后,运动员们对比赛结果产生争议。
“按照规程,我需要在一分钟内做出裁决。”蒋叶非说,在巨大的压力下,他深吸一口气,要求回放多角度录像,同时用流利的英语与技术官员沟通,经过仔细分析,他判定比赛结果有效,但需要在报告中对意外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这个专业而严谨的处理方式,赢得了赛事裁判长的高度评价。“蒋裁判展现了出色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素养。”时任亚洲田径联合会裁判委员会主席的评价,至今仍保存在蒋叶非的手机里。
雅加达之后,蒋叶非的执裁生涯步入快车道,2017年,他执裁世界田径锦标赛;2018年,成为亚运会技术官员;2021年,获得国际田联认证的国际级裁判资格。

35岁的蒋叶非已经执裁过百余场国际赛事,但他始终保持着最初的严谨,他的办公室里,整齐摆放着三十六本工作笔记,详细记录着每场执裁的经验总结。
“国际比赛与国内最大的不同,是要在高压下保持判断的准确性。”蒋叶非说,“在雅加达之前,我以为做好裁判只需要熟悉规则,现在我才明白,更重要的是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保持冷静和专注。”
这种感悟也体现在他对年轻裁判的培养上,每个周末,他都会抽出时间指导青年裁判。“我常告诉他们,不要害怕挫折,我曾经连续三年落选重要赛事,但这些经历恰恰是最宝贵的财富。”
近年来,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像蒋叶非这样的国际级裁判越来越多,据中国田径协会数据,目前我国拥有国际级田径裁判已达四十七人,较五年前增长了百分之五十。
“这说明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在提升。”蒋叶非说,“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在欧洲,很多国家拥有上百名国际级裁判。”

令他欣慰的是,新一代裁判正在快速成长,在上个月的全国青年田径锦标赛上,他注意到许多“90后”裁判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他们外语流利,熟悉最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具备国际视野。”
尽管已经执裁过众多高级别赛事,蒋叶非依然将雅加达的那场比赛视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那不仅仅是一场赛事,更是对我多年坚持的肯定。”他说,“每当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那个夜晚:体育场耀眼的灯光,运动员坚毅的眼神,还有自己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他看来,裁判工作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我们永远在学习的路上,每个失误都是进步的阶梯,每次挫折都让内心更加强大。”
结束采访前,蒋叶非还要赶赴下一场培训,看着他又匆匆离去的背影,让人不禁想起他常说的一句话:“比赛会结束,奖牌会褪色,但追求公正与卓越的精神永远闪耀。”
这份执着,或许正是中国体育裁判队伍不断走向世界的力量源泉,在蒋叶非们的身后,越来越多的年轻裁判正接过接力棒,在国际赛场上展现中国体育人的专业与担当。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