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讯)周六下午三点,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某击剑训练馆内,空气里久违地充满了金属剑刃相交的清脆声响、脚步在地板上快速移动的摩擦声,以及孩子们稚嫩却专注的呼喝,七八名年龄不一的小剑客,身着白色防护服,头戴金属网面罩,正在四条标准剑道上两两对决,场边,一位气质干练、目光专注的中年女性——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正微微颔首,观察着每一个细节,这不是一场决定名次的锦标赛,而是一次普通的周末训练,但王钰的脸上却洋溢着一种特别的欣慰。“看到孩子们眼睛里又亮起来的光,听到训练馆里重新响起的笑声,这种感觉,比任何一块金牌都更让人满足。”训练间隙,王钰对记者如是说,她的核心观点明确而坚定:“我们的首要目标,是让孩子真正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归来”:不仅是身体的回归,更是心灵的释放
在过去几年里,常态化的公共卫生管理措施对青少年体育培训造成了不小冲击,击剑运动,因其对场地、面对面实战的特殊要求,受到的挑战尤为明显,王钰坦言,那段时间,协会和各个俱乐部最担心的不是比赛取消,而是孩子们的“流失”和兴趣的“冷却”。“线上课程只能讲解理论,无法替代实战的感觉,击剑的精髓在于即时反应、距离控制和心理博弈,这些都需要在剑道上真刀真枪地练。”她回忆道,当时协会积极组织线上讲座、居家体能训练挑战,努力维持着与学员们的联系,但屏幕始终无法完全传递击剑运动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生活逐步回归正轨,王钰和同事们的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归来’是我们现阶段的关键词。”王钰说,“但这个‘归来’,不仅仅是指孩子们身体回到训练馆,更重要的是他们心灵的回归——重新找到手持剑柄时的那份悸动、专注和快乐。”她观察到,一些孩子在回归初期表现出些许生疏和胆怯,担心技术退步,害怕对抗,为此,北京市击剑协会特意向旗下会员单位发出倡议,强调恢复训练初期应“去功利化”,降低技术难度要求,多安排游戏性、趣味性的练习,营造轻松、鼓励为主的氛围。
“我们告诉教练们,不要一上来就纠正动作,不要急于进行高强度实战,先让孩子们跑起来,玩起来,重新感受汗水和竞技带来的多巴胺。”王钰分享了一个细节,在一次训练中,她看到一个约莫十岁的小女孩因为成功做出一个漂亮的防守还击动作而兴奋地跳了起来,那一刻,王钰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我们要保护这种纯粹的快乐。”
重塑理念:击剑,不止是“贵族运动”与“升学捷径”
长期以来,击剑在社会认知中常被贴上“贵族运动”的标签,亦有不少家长视其为孩子升学的“加分项”或“捷径”,王钰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希望借助这次“重启”的机会,部分修正这些过于功利化的观念。

“击剑确实起源于欧洲,有其特定的礼仪和文化内涵,但它更是一项培养人综合素质的体育运动。”王钰详细阐述道,“它锻炼孩子的反应速度、协调性、核心力量;它要求高度的专注力和瞬间决策能力;它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尊重对手、如何优雅地对待胜负。”她认为,这些内在品质的培养,远比一纸证书或一个头衔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更为重要。
王钰提到,协会正在策划一系列面向公众的体验活动,并鼓励俱乐部开设更多普惠性课程,旨在打破壁垒,让更多不同背景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并爱上击剑。“我们希望家长们能看到,击剑带给孩子的,是挺拔的身姿、敏捷的思维、坚韧的意志和良好的修养,这些才是真正受用终身的财富,当孩子真正享受这个过程,所谓的‘升学优势’反而会成为水到渠成的副产品,而不是追求的终极目标。”
协会角色:搭建平台,服务为先,让快乐有处安放
作为连接政府、俱乐部、教练员、运动员和家长的枢纽,北京市击剑协会在推动青少年击剑健康发展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王钰介绍,后疫情时期,协会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强化服务属性,搭建更广阔、更安全的平台。

在赛事活动方面,协会计划逐步恢复并创新青少年赛事体系,除了传统的锦标赛、冠军赛,将增加更多趣味赛、团体赛、亲子赛等低门槛、重参与的赛事类型。“比赛的目的是检验训练成果、交流学习,而不是制造焦虑,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站上赛场,体验仪式感,感受竞技的魅力,无论输赢都能获得掌声和肯定。”王钰强调。
在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建设上,协会将加强培训,尤其注重教练员与青少年沟通技巧、心理学知识以及安全规范方面的提升。“一个优秀的教练,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兴趣的点燃者和心灵的守护者,他们要懂得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保护他们的热情。”王钰说。
协会也将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会员服务,加强运动安全教育,确保孩子们在安全、规范的环境下训练和比赛。“只有安全得到保障,快乐才有根基,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值得信赖的平台,让教练能安心教学,让孩子能快乐击剑,让家长能放心托付。”
未来展望:让击道成为陪伴一生的美好习惯
采访接近尾声,训练馆内的气氛依旧热烈,一个小男孩在比赛中惜败,有些沮丧地走下剑道,王钰走上前,蹲下身,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交流了几句,不一会儿,男孩重新抬起头,眼神恢复了神采,主动走向对手握手致意。
“你看,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王钰对记者说,“击剑场上的胜负是暂时的,但从中学会的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尊重规则、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这些将深深烙印在孩子的性格里,我们最大的愿望,不是培养多少冠军,而是让击剑运动成为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良好载体,让这份在剑道上获得的快乐、自信和友谊,能够滋养他们的一生。”
夕阳的余晖透过训练馆的窗户,洒在光洁的剑道上,孩子们收拾装备的喧闹声、家长们的交谈声、教练总结点评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王钰站在场边,目光扫过整个场馆,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对于北京市成千上万正在或即将重返剑道的孩子们来说,这条银光闪闪的剑道,不仅是挥洒汗水的训练场,更是一方寻找快乐、认识自我、拥抱成长的天地,而这一切,正始于那份最简单、最纯粹的初衷——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